民國時期老當票
清朝,京城里有一位張老板,開了一間典當鋪。有一年,年關前夕,張老板在里間屋盤賬,忽然聽見外面柜臺有爭吵聲,趕忙走出來。原來,住在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,正在與伙計爭吵。張老板一向謹守“和氣生財”的理念,先將伙計訓斥一通,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。
可是,趙老頭板著面孔,不見一絲和緩之色,他靠在一邊柜臺上,一句話也不說。
挨了罵的伙計,悄聲對老板訴苦:“老爺,這個趙老頭,蠻不講理。前些日子,他當了衣服,現在,他說過年要穿,一定要取回去,可是,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,我剛一解釋,他就破口大罵,這件事情不能怪我呀。”
張老板點點頭,打發伙計去照料別的生意,自己走過去,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下來,語氣懇切地說:“老人家,我知道你的來意,過年了,總想有一身體面的衣服。這是小事一樁,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,什么事都好商量,何必與伙計一般見識呢?您老就消消氣吧。”
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,張老板馬上吩咐另一伙計,查一下賬,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,找出四五件冬衣。尤老翁指著幾件衣服說:“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,這件罩袍,你拜年時用得著,這三件棉衣,孩子們也是要穿的。你先把這些東西拿回去,其余的衣服,不是急用的,可以先放在這里。”
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領情,拿起衣服,連個招呼都不打,急匆匆地走了。
張老板并不在意,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。
當天夜里,趙老頭竟然死在另一位開店的街坊家中。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街坊,逼死了趙老頭,打了好幾年官司。最后,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盡,花了一大筆銀子,才將此事擺平。
不久,事情真相大白,原來,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,家產典當一空后,走投無路,預先服了毒,來到張老板的當鋪吵鬧尋事,想以死來敲詐錢財。
沒想到,張老板一忍再忍,明明吃虧,也不計較。趙老頭覺得坑這樣的人,即使到了陰曹地府,也要下地獄,只好趕快撤走,在毒性發作之前,選擇了另外一家當鋪。
事后,有人問張老板,憑什么料到趙老頭會有以死進行訛詐這一手,從而忍耐讓步,避過一場災禍?
張老板說:“我并沒有想到趙老頭會走到絕路上去。我只是根據常理推測,若是有人無理取鬧,他必然有所憑仗。在我當伙計的時候,我爹就常說:“天大的事,忍一忍也就過去了。”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,那么,很可能就會釀成大的災禍。”